第二系列
时间:2024-11-08 22:07:01
荒山成青山沙丘变绿洲——河南省防治荒漠化的新探索济源克井镇闫营村的山坡上,林木茂盛,绿意盎然,而三十多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资料图片今年6月17日,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,我国的宣传主题是:“携手防沙止漠,共护绿水青山。”面对严重的荒漠化,如何既能实现沙退绿进、再现绿水青山,又能通过荒漠化防治,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,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?全省各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拧成一股绳,劲往一处使,实现了由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。荒山成青山、沙丘变绿洲,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,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。
绿水青山还复来曾经,我省风沙肆虐最严重的地区当数兰考。历史上,因黄河多次在兰考决口改道,造成“风沙、盐碱、内涝”三大自然灾害。而今,站在兰考县东坝头镇杨庄村,放眼望去,成片的苜蓿长势良好。
当年的座座沙丘已经变成片片绿洲。从2018年开始,兰考县退耕还草,将黄河滩区12万亩耕地打造为优质饲草示范种植基地,种植构树、菌草、苜蓿等,形成了一边“千里黄河水滔滔”、一边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生态景观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我省沙化土地面积128.9万公顷。据2015年第五次全国沙化监测结果,我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596796.3公顷和1013.75公顷,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53.4%,千万亩沙地已变成了良田。这些成绩的取得,是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的结果。我省在风沙严重的开封,以及兰考、民权、宁陵、中牟等地营造防风固沙林667公顷,连续建起5条长达500公里的基干大型防风固沙林带,还建立了22个国有林场,大大改善了沙区的生态环境。
近年来,我省沙区咬定风沙治理,宜林则林,宜草则草,造就绿水青山,每年新增造林面积25万亩以上,已基本形成了点、片、网、带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,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,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八仙过海显神通目前,我省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南乐、范县和台前3个县,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南阳市,涉及淅川、内乡、西峡、桐柏等10个县(市)。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,我省各地因地制宜,八仙过海各显神通,探索治沙防沙的新途径、新方法。
淅川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,也是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。仅去冬今春,该县就利用国储林项目,投资6亿元,种树16万亩800多万棵,许多石头裸露的荒山变成了草木葱郁的青山。
山上都是光秃秃的石头,咋种树?能不能成活?淅川县创新造林方法,实施挖大穴、客土造林,把土像请客人一样抬到挖好的穴中。一般大穴有60厘米深。挖不了的,就取石垒坑,确保树木的成活。同时,淅川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漠化治理。
印山因像个印而得名,整座山到处是裸露的巨石。2015年以来,当地企业家张明亮投资2亿多元,修建梯田2000多亩,种植树木500多万棵,让印山变了模样,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。
如今,我省已经形成了很多可供推广的防沙治沙模式,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经验。内黄、范县、尉氏等县将营造林工程、森林保护、公益林经营、治沙产业多方面结合起来,多措并举,沙化治理成效明显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。商丘、兰考的农桐间作,周口的农田林网,新郑、内黄的枣粮间作,宁陵的桑粮间作,南乐沙区小杂果种植等模式,达到了林、粮、水果共同丰收的效果。乡村振兴添动力淅川县老城镇马沟村,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。
如今,村里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杏李,一亩地年纯收入超过3000元。每到收获季节,这里车水马龙,热闹非凡。随着沙区生态环境的改善,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,沙区呈现出林茂粮丰的景象。据统计,2019年,全省沙区林业总产值达800亿元。
林下经济有了飞跃发展。我省探索林菌、林药、林禽、林牧等复合经营模式,形成了近期得利、长期得林、远近结合、林农牧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。民权县城关镇农民采取林药套种的模式,林下种植牡丹、丹参等中药材,亩均增收1600元,全县林下饲养畜禽310万头,林下养殖收入达5000多万元。
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。沙区植树造林,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兴起。
目前,全省沙区木材和果品加工企业星罗棋布,中小型木材加工企业达8000多家。兰考县民族乐器企业发展到42家,年产古筝、琵琶、二胡等65万多台(把),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。杞县裴村店乡鹿台岗村人均拥有各类树木200多株,林业成为沙区农民的钱袋子。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对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的治理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只要我们真正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久久为功,一步一个脚印干下去,必将会有更多的沙丘变良田、变绿洲,更多的石漠化荒山披上绿装。
(记者李运海)。
本文来源: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·中国·官方网站-www.claudiadutra.com